岳美中的故事—勤奋治学,开拓新思路

岳美中学医之始 , 是因肺病咯血 , 求治无效 , 遂购阅医书 , 欲谋自救 。 中道习医 , 既无家传 , 又乏师承 , 主要靠刻苦自学 , 经历较多坎坷 。 其学医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 初学之时 , 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 , 多以时方应病家 。 临证稍久 , 觉其局限 , 转而学习清代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 , 用之临床 , 效失参半 , 亦觉其方琐细冗弱 。 其后研读《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 , 出方剂不言药性 , 从客观以立论 , 投药石以祛痰 。 其质朴之学术 , 实逼近科学之堂奥 , 真是祛病之利器 。 后又钻研唐代《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诸书 , 其中质朴之学 , 实用之方 , 直上接仲景 , 果能用之得当 , 亦有如鼓应桴之效 。 从1934年到1949年间 , 即专用古方治病 , 时起大症 。 益坚信中医之奥妙 , 原不在宋元以后 。 因此 , 在多年中 , 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 , 矻矻研求 , 不无收获 。 这是第一阶段 。
 
以后 , 岳美中在不断学习体会中逐渐认识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 。 一方面 , 临证时遇到的疾病多 , 所持的方法少 , 有时穷于应付 , 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 , 经方有侧重温补处 , 倘有认证不清 , 则必病随药变 , 持平以论 , 温、热、寒、凉 , 一有偏重 , 其得失是相等的 。 治病若先抱成见 , 则难期完整的疗效 。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 他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 , 认识进了一步 , 体会到了专学“伤寒” , 容易涉于粗疏 , 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 , 轻淡每流于敷衍 。 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 , 学时方能务实 。 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 , 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 。 当时 , 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 , 认为治重病大证 , 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 , 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 , 叶派时方细密可取 。 总之 , 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 , 选方用药 , 才能不偏不倚 , 恰中病机 。 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
 
1954年以后 , 岳美中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 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 , 又有了新的认识 。 例如 , 他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 , 即使综合古今 , 参酌中外 , 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要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 , 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性 。 这是第三个阶段的认识 。 这种治学方法 , 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
【岳美中的故事—勤奋治学,开拓新思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