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亭的故事—医术精湛,悬壶济世( 二 )


 
王乐亭潜心医学 , 有很高的医德 。 可谁知噩运竟突然降临其头上 , 1958年初 , 他被定为右派分子 。 从此 , 他失去了自由 , 不能正常地行医 , 使他的心中十分伤痛 。 文革开始后 , 他遭受了更加残酷的打击 , 独生儿子、孙子还被赶回老家 。
 
在政治风潮中 ,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尽全力保护着一位位祖国的宝贵人才 。 1972年周总理曾亲自出席了一个医疗卫生方面的会议 , 在谈到针灸问题时 , 他问著名外科专家赵炳楠教授:“金针王还在不在?”赵炳楠回答:“在 。 ”当时 , 王乐亭每月从卫生部领取150元补贴 。 在周总理过问后 , 王乐亭的独生孙子被允许回到了北京家中 。 由于历经折磨 , 王乐亭在北京的妻子吴氏于1973年11月6日离开了人世 。 不久 , 他那受尽磨难的独生子也先他而逝去 。 一年内失去两个亲人 , 王老悲痛欲绝 。 为了不使他的金针医术失传 , 除加紧对外授徒 , 还将其针术传给了儿媳张后英和本家孙子王恩林 。 这时王老已患严重哮喘病 , 但仍顽强工作 , 绝不耽误对弟子们的培养和传授 。 不仅在医术上要求一丝不苟 , 对他们的医德医风也要求严格 。 就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 , 他的本家孙子王恩林也成了京城的名医 。

王乐亭的故事—医术精湛,悬壶济世

文章插图

1975年 , 王乐亭已是82岁高龄了 , 虽然右派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 可他不颓不沮 , 继续从事着他的行医授徒事业 。 这年11月 , 他先后写了两首诗自慰自勉:
【王乐亭的故事—医术精湛,悬壶济世】其一是《前言诗》
“术操歧黄几十年 ,
金针度人数万千 。
只有点滴经验记 ,
尚待后世作褒贬 。
妙在临床灵活用 ,
得气反应补泻间 。
着思达到疗效者 ,
照诀再施病能痊 。 ”
几天后又作《晚年乐》一首:
“人活八十算高年 ,
国强民富乐安然 。
谈心故友多长世 ,
堪慰我孙在眼前 。
爱听亲戚之情话 ,
尤喜医术未失传 。
最好做个团圆梦 ,
更得家欢添笑颜 。 ”
1979年3月 , 王乐亭老先生的右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 并被评任为北京中医院教授 。 这时 , 他身体已越发衰弱了 。 他深知 , 自己的时光已经不多了 , 就加紧传授门生医术 , 同时整理临床经验以济后人 。
 
1984年2月25日 , 这位著名的老中医病逝于北京 , 享年90岁 。 对他的逝世 , 社会给予很高的重视 。 这年4月17日 , 《光明日报》为此登载了讣告:“《著名老中医王乐亭教授逝世》:全国著名老中医、针灸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王乐亭教授 , 因长期患病 , 经医治无效 , 于2月25日逝世 , 享年90岁 。 王乐亭是河北省香河县人 , 自1930年开始从事中医针灸 , 行医五十余年 , 在医务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 他独创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七诀 , 使得很多因外伤下肢瘫病人重新站立起来 , 并独创六寸金针治淋巴结核等 , 在临床方面总结出很多有效验方 。 ”这是社会对他的真切的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