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的病状和防治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的病状和防治

文章插图

梅原产我国南方 , 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 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 。 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 , 还可以栽为盆花 , 制作梅 , 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 。 有着很好的观赏价值 ,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的病状和防治方法 。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症状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 。 初在叶上近叶脉处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坏 。 最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 , 而形成穿孔 , 孔的边缘不整齐 。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的病状和防治】梅花细菌性穿孔病病原
黄色单胞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 , 属细菌 。 菌体短杆状 , 大小0.3-0.8×0.8-1.1微米 , 两端圆 , 极生单鞭毛 , 无芽孢 , 有荚膜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病菌发育适温24-28℃ , 最高38℃ , 最低7℃ , 致死温度51℃ 。 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0-13天 , 在枝条溃疡组织内 , 可存活1年以上 。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 , 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 , 梅花开花前后 , 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 从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侵入 , 潜育期7-14天 。 春季溃疡斑易干燥 , 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 , 所以 , 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以10-13天即死亡 。 气温19-28℃ , 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 。 该病一般于5月间出现 , 7-8月发病严重 。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树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 。 温度适宜 , 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利于病菌繁殖和侵染 , 发病重 。 大暴雨时细菌易被冲到地面 , 不利其繁殖和侵染 。 一般年份在春秋雨季病情扩展较快 , 夏季干旱月份扩展缓慢 。 该病的潜育期与温度有关:温度25-26℃潜育期4-5天 , 20℃9天 , 19℃16天 。 树势强发病轻且晚 , 树势弱发病早且重 。
梅花细菌性穿孔病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 , 增强树势 。 注意排水 , 增施有机肥 , 避免偏施氮肥 , 合理修剪 , 使梅园通风透光 , 以增强树势 , 提高树体抗病力 。
(2)清除越冬菌源 。 结合冬季修剪 , 剪除病枝 , 清除落叶 , 集中烧毁 。
(3)喷药保护 。 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 , 发芽后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机油乳剂:代森锰锌:水=10:1:500 , 除对细菌性穿孔病有效外 , 还可防治蚜虫、介壳虫、叶螨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