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管仲是谁,历史上的管仲


管仲是谁啊 法家,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 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 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 。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 奖励耕战, 毁弃诗书, 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 主张以法治国 。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於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 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 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 。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商鞅重「法」, 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 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 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 弃仁义而用诈谲, 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 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 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 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於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西汉後期, 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 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裏」的理论治理国家,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

代表人物
春秋时

管仲
管仲是谁历史名人吗家住那里 管 仲

(前723一前645年), 名夷吾, 字仲, 谥号敬, 因以敬仲称之 。 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 。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 。 出身贫寒, 早年与鲍叔牙游, 合伙经商, 因母老家贫, 常受鲍叔牙资助, 成为挚交 。 齐襄公乱政时, 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 失败后, 经鲍叔牙推荐, 被齐桓公任为上卿, 尊称“仲父” 。 他治齐40年, 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全面改革, 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 。 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论点, 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 认为“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 他还特许在庶民中选拔人才, 予以破格提升, 重视奖勤罚惰 。 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 把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 统一军政领导, 增强国防力量 。 从此, 国力大振 。 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 著有《管子》一书, 共86篇, 今存76篇 。

管仲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 。 青年时期的管仲, 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 超凡脱俗, 志存高远, 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 谋生的坎坷, 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 时局的动荡, 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 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 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 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 。 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 磨练了他的意志, 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 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 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 一举功成 。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 。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 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 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 不是我能胜任的, 只有管夷吾才行 。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 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 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 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 我不如他;披甲击鼓, 立于军门, 使士气倍增, 我不如他 。 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 治理儿子, 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 ”(《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 。 )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 而是推荐了隰朋, 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 。 可见, 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