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练养神法 入静的程度深浅

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 入静是修炼者取得修行成效的关键所在 , 修炼的成效如何 , 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 。 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修炼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 。 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 , 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


入静又称虚静 。 入静是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 , 意念集中 , 轻松舒适 , 头脑有序化的境界 。 入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 , 亦不同于睡眠状态 , 更不是万念俱息 , 寂然无物 , 因为它还保持着清醒的意念活动 。


由于每一个修行者的因缘不同 , 习性和修法也不尽一样 , 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 。


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 , 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 。 一般说 , 修养好的 , 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情绪波动的人 , 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 , 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 , 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 , 难以入静 。
【怎么练养神法 入静的程度深浅】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 但原理是一致的 。 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 , 使思想专一 , 止住在一点上 。 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 , 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 而且要循序渐进 , 不能操之过急 , 也绝没有捷径可走 。 随着修炼程度的不断加深 , 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 。 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 , 达到三个层次 。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 , 达到初步入静阶段 。


初学禅定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 , 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 , “心猿意马”不知所措 , 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 。 通常禅定者多选用替代法 , 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入静 。 如观想法 , 如观想本尊 , 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 , 如念佛 , 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穴窍;数息法 , 如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 , 如从一到十 , 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 , 念诀法 , 诵佛号等等 。 通过上述方法 , 使禅定者的杂念相对减少 , 随着意念的导引进行修炼 , 禅定中感到身体舒适 , 情绪安定 , 常出现轻微的气感 , 如轻、重、热、凉、麻、痒、动等感觉 。


对于初修者或层次较低的人来讲 , 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修炼方法 , 仅能使纷乱的杂念得到收敛 , 拴住“心猿意马” 。 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 , 切不可着相、执著 , 否则会妨碍入静的深入发展和功力的增强 , 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入静阶段 。


第二步:遗其欲 , 澄其心 。 达到中级入静阶段 。


入门易 , 入化难 , 要进入静境 , 绝非易事 。 修炼者经过初级入静阶段 , 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法 , 而不能持久 , 仍存未纯之心 , 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 。 妄想生贪欲 , 游思多不觉 。 法在于止观 , 收心入内 , 修心自虑 , 以心制心 , 以心悟心 , 断尽烦恼 , 安定心神 , 打掉分别心 , 直至进入佳境 。 这时一念放下 , 万般自在 , 修到无我方是法 , 行到无心方入道 。


修炼入静 , 是个慢功夫 , 长功夫 。 往往一念刚息 , 杂念又生 , 但是“不怕念起 , 就怕觉迟” , 要“念起即觉 , 觉之即无” 。 要获得心灵的解脱 , 就要做到见景不生情 , 见物不动心 , 也就是说心不要被景物所牵 , 解脱就是你找到永恒的生命 。 所以 , 在修炼中 , 要采取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眼不斜视 , 耳不旁听 , 入耳即流的态度 。 《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 , 澄心而自清 。 ”灭欲自然清静 , 神凝气聚 , 真气足而神自灵 , 凝神聚气 , 全在清静 。 无所求无所欲 , 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 。 气不清而神不安 , 神不安而无成矣 。 宁心无一事 , 少思必定神安 , 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 , 渐臻上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