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特产,冻顶乌龙茶

冻顶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 。产于台湾省南投鹿谷乡 。
它的鲜叶,采自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故又名〔冻顶乌龙〕 。冻顶为山名,乌龙为品种名 。但按其发酵程度,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 。
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系为姊妹茶 。冻顶茶品质优异,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其上选品外观色泽呈墨绿鲜艳,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条索紧结弯曲,乾茶具有强烈的芳香;冲泡后,汤色略呈柳橙黄色,有明显清香,近似桂花香,汤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强 。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 。
记忆中的冻顶乌龙茶,是鳝黄色的半球形干茶,冲泡之后是橙黄透亮的汤色、入口有着滑顺的汤感、富有层次的韵味,醇厚的茶汤落喉不久,随即返出满鼻腔的茶香,含蓄又极具存在感的气息渗透着口鼻,带给喝茶的人愉悦舒畅的微醺感 。
大概也是产量和销量之间的尴尬关系,让许多专属的风味逐渐蜕变,不好说这是一种时代推进必然的现象,或者是成就新时代所必须舍弃的传统禁锢 。台湾的茶产业走过机械化量产的时代,“量产”一词所蕴含的产业结构,和台湾小而精致的生产模式似乎有所扞格,近些年,有些制茶师开始“走回头路”,不管是种植还是制作,已然有逐渐回归传统、尊重自然的趋势了 。当然,精致必然以牺牲产量为代价,除了少量的玩家订制,在市场上要找寻一泡风味纯正的冻顶乌龙茶,还是有些难度的 。
融合南北的冻顶茶
台湾高山茶名闻遐迩,耳熟能详的阿里山、大禹岭、梨山等都属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茶区,茶多香气清冽、汤色蜜绿,近似“绿茶”,香香甜甜的颇受消费市场喜爱 。而冻顶乌龙茶的名气也不小,是因为“冻顶”海拔更高、山顶长年冰冻吗?恰恰相反,冻顶乌龙并不在台湾高山茶的序列当中,“冻顶”指的是冻顶山(坪),海拔仅七百有余,茶树的生长环境和茶汤表现,皆与高山茶大相迳庭 。
冻顶乌龙茶园并不在高山上
冻顶乌龙算是台湾茶的鼻祖,其身世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传清咸丰五年,鹿谷先贤林凤池赴福州应试中举,从武夷山带回三十六株青心乌龙的茶苗,其中十二株由林三显在麒麟潭旁、长年受到岚雾润泽的山麓上(冻顶山)繁殖成园 。而其半球形包种茶的制作工艺,则是1941年前后由安溪人王泰友、王德传入,以安溪铁观音的布巾包法,结合条形包种制法而成的布球茶制作技术 。换言之,冻顶乌龙茶结合了闽北、闽南的特色登上舞台,经台湾风土孕育而成为享誉国际的一款名茶 。
【台海特产,冻顶乌龙茶】现在再喝冻顶乌龙,其韵味是否还能和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对接上呢?
流行的高山风
去年的12月31日,北京寒风瑟瑟,我和两位朋友相约至老黄的工作室跨年 。老黄来自台湾,年轻时做过茶叶生意,经历过八、九十年代台湾茶的鼎盛时期,至今手上仍藏有许多当年他舍不得卖的精品茶 。当时的精品茶,大多还是花香显著、茶汤金黄的风格 。老黄说,九十年代台湾的经济好,老百姓生活优渥,有更多的闲钱用来消费买茶,民间也热衷斗茶 。当时斗茶认定好茶的指标之一,就是金黄澄澈带有胶质感、类似果冻的茶汤,又称“小黄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