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的营养价值,麻油馓子介绍

走在鱼巷附近,有时候还能看到麻油馓子出锅,那特别的香味慢慢地传出 。香气扑鼻而来,隔两条巷子都闻得到 。
镇江的麻油馓子,油用的是特产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 。今天,不少镇江老年人还有吃麻油馓子搭茶 。有些人煮馓子像是下面条,将麻油馓子放在开水锅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盐或加糖调味;有些人很简单,将麻油馓子折断放在一只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焖上一会儿 。
还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馓子给妇女做月子的习惯 。据说过去产妇坐月子,家里婆婆总要称上两三把麻油馓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开水锅里煮沸后,再打一个鸡蛋,锅一开便盛到大碗里,往里面放一勺子老红糖,真是不要太滋补哦 。
当然,也有家长买回去给小孩当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吃,孩子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越嚼越香的味道,往往是一个孩子起头,旁边的小孩闻着香味、情不自禁的也闹着要,最后,大人小孩一起大嚼麻油馓子 。
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老爷要打板子 。”清明时节为什么非要吃麻油馓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馓子”这种经常能见到的食物,竟然是那么的历史悠久 。
麻油馓子,古代又称寒具,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所谓寒具,是供寒食节所用的食品 。
古人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身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 。在这一天,风俗上是不能生火烧饭的,于是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饭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 。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0们就称之为“寒具” 。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方便 。渐渐地,它就不仅是寒食期间的食品 。据说在汉代,馓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
关于麻油馓子,还有不少趣闻,东晋大臣桓玄家的馓子,先油煎,然后和上蜜糖 。有客人上门,桓玄就用“油蜜馓子”招待 。桓玄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 。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于是就会油污了书画 。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0李师师 。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 。装在食品盒中的馓子,是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 。
中饭和晚饭中间的一顿,老镇江话叫做“吃下午” 。“吃下午”,是件让人舒心的事情啊 。下晚时分,热腾腾的泡上一碗麻油馓子,那香气,真叫“滴板”啊 。麻油馓子吃到嘴里,像是面条,但滑溜溜、软绵绵,比面条柔顺;而且,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滋溜滋溜”一碗下肚,汗珠沁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真叫一个“展了”!吃完,嘴一咂,摸摸鼓鼓的肚子,恨不得再来上一碗 。
【馓子的营养价值,麻油馓子介绍】麻油馓子,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食品,给了镇江老少多少怀旧的思绪和脉脉的温情,希望这股麻油馓子香,和我们的传统风俗,能继续传承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