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猴头菇如何种植?


常见问题:怎么出产高档猴头菇?
专家主要从种植时间安排、培养基配置、优质母体培育、定向出菇诱导、种植环境控制、采收管理为大家讲述 。
【【种植】猴头菇如何种植?】种植时间安排
猴头菇属中温发菌, 低温变结实型的菌类, 菌丝生长温度10℃~33℃, 最适25℃~28℃ 。 子实体生长12℃~24℃, 最适16℃~20℃, 高于25℃生长缓慢, 低于12℃子实体变红 。 根据其生物学特征, 顺应自然气温的最佳生产季节, 应以秋分((9月下旬)接种, 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批, 翌春再产一批菇 。
山区也可采取早春1月接种, 加温发菌培养, 3~4月份长菇 。
培养基配置
栽培原料应按无公害食用菌基质条件, 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有害菌丝的物质, 添加剂含量不超5%, 比较合理配方:
1、杂木屑4%, 棉籽壳40%, 麦麸18%, 蔗糖1%, 石膏粉1% 。
2、棉籽壳82%, 麦麸15%, 石膏粉2%, 磷肥1% 。
3、棉籽壳38%, 杂木屑20%, 种过银耳废筒20%, 麦麸16%, 玉米粉3%, 磷肥1%, 石膏粉2% 。 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 灭菌前pH6为适 。
栽培袋规格为春栽12.3厘米×52厘米, 秋栽13.5厘米×56厘米 。 装袋、灭菌、冷却按常规 。
优质母体培育
猴头菇菌袋通常打3~4个接种穴, 为防止“病从口入”, 接种时严格做到“三要求”:
1、袋温应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 。
2、菌种要预处理, 即刮除表层老化的菌丝和已形成瘤状或珊瑚状子实体 。
3、选择晴天晚上或清晨接种, 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 接种后从菌丝萌发到培养成菌丝体大约20~25天, 即可长满袋 。
管理上主要调节好温度, 接种后头4天, 室内温室以26℃~28℃为好, 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 定植蔓延, 造成优势, 减少杂菌污染 。 5~15天内, 随着菌丝发育, 袋内温度上升, 袋温比室温高2℃, 此时室温应调至25℃左右为好 。 16天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 应控制在20℃~23℃为适 。 春季栽培气温较低, 可采取加温发菌, 促进菌丝正常生长发育 。 秋季注意防止高温, 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培养, 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 而且注意避光 。
定向出菇诱导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 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 野外菇棚较为理想 。 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25天左右, 菌丝生理成熟, 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 猴头菇通常出现菌丝尚未走满袋, 就开始现原基, 分化成子实体 。 因此要注意观察, 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阴棚内摆场, 并进行搔去原菌种块表层, 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现有摆场常见3种方式:
1、搭架4~5层, 集约化立体栽培 。
2、搭架1层, 排放2袋 。 1袋地面平卧摆放, 穴口朝上, 1袋平卧摆放架上, 穴口向下 。
3、模拟露地香菇栽培, 斜靠摆袋, 或两旁筑埂, 单袋平卧摆放, 穴口向下 。
以上3种方式对比, 第一种, 空间利用率高, 形成立体, 但保湿性差, 易形成光头菇和萎缩菇 。 后两种有利菇体形成刺毛, 色泽较白 。 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向地性”长势, 但雨季畦床积水, 通风不良时, 易出现烂菇 。 斜靠摆袋出菇期, 不要轻易倒调菌袋, 否则造成刺毛不顺势生长, 变成畸形菇 。
种植环境控制
猴头菇要获得高品位的产品, 长菇阶段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调节温度:菌袋下田后应从原来发菌期温度, 降到出菇期最佳温度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 。 在适温环境下, 从小蕾到发育成菇, 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 。 气温超过23℃时, 子实体发育缓慢, 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 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 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 。 超过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 。 因此出菇阶段, 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 若超过规定温度, 可采取4条措施:①空间增喷雾化水 。 ②畦沟灌水增湿 。 ③阴棚遮盖物加厚 。 ④错开通风时间, 实行早晚揭膜通风 。 中午打开罩膜两头, 使气流通顺 。 创造适合温度, 促进幼蕾顺利长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