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果”和“喝水果”的利弊再分析


吃水果”和“喝水果”的利弊再分析

文章插图
那么,喝水果真的比吃水果更好吗?
咱们还是先看看科学研究的结果 。首先说说,水果里面到底有什么成分能进入果汁当中 。
水果里的主要健康成分包括果胶、纤维素、抗氧化的多酚类物质、钾元素、钙元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花青素、有机酸等 。糖并不是它的关键健康成分,甜味只带来好味道,同时也会带来发胖的潜力和升高血糖的风险 。
在水果的这些健康成分当中,大部分果胶和所有纤维素是不溶于水的,它们会给水果带来耐嚼的口感 。多酚类物质部分溶于水,但会带来一点涩味 。有机酸和糖也易溶于水,它们分别带来酸味和甜味 。钾和维生素C易溶于水 。花青素易溶于水,而钙和胡萝卜素不溶于水 。
易溶于水的成分,如糖、钾元素、花青素是会跑到果汁里的,而不溶性的纤维和钙、铁等不溶性元素是不会进去的,除非连渣子一起吃掉 。而且,水果中的细胞是完整的,氧气进不去;而压榨和打浆都会破坏细胞结构,造成氧气的接触,其中后者更严重 。直接接触氧气会令很多营养素和抗氧化物质发生损失 。
看到这里就明白,如果用“原汁机”把水果中的汁液榨出来,而把渣子去掉,那么水果中的所有纤维素和大部分果胶都被放弃了,糖分却是全部进入汁液当中的 。慢速压榨果汁的好处,是没有用高速旋转的刀刃直接打碎细胞,氧气接触效率较低,减缓了维生素C和多酚的氧化速度 。这是它大肆宣扬的优点,但这不代表维生素完全没有损失,也不能弥补它完全损失膳食纤维和部分损失矿物质的缺点 。
如果用刀刃打浆的方法来做果浆,那么在高速旋转的刀刃作用下,植物细胞破碎的同时,又与被涡流卷进液体的氧气快速高效地接触,会发生极为严重的“酶促氧化”,80%以上的维生素C会即时损失,而多酚类物质也会迅速氧化变色 。也就是说,别看没有加热,打浆处理比加热更会严重地破坏维生素 。人们千万不要低估植物细胞里"自带"的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氧化酶等酶类破坏营养素的威力 。
研究发现,虽然水果是甜味的,但是吃水果和喝甜饮料不一样,健康人正常吃水果并不会引起肥胖,也不会让人增加糖尿病的危险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分析了15万多名女性和3万多名男性的饮食和体检数据,发现在其他饮食生活条件类似的情况下,每周摄入3份水果的人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0.98 。也就是说,对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对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影响非常小 。这里所谓一份,大概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1/4杯干果,或1/2杯新鲜、冷冻或罐装水果 。日本一项在4万多名中老年人中进行的跟踪5年的相关研究也发现,每天吃500克水果没有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但也不会升高糖尿病危险 。甚至有部分研究表明,蓝莓、葡萄、苹果等水果还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
然而,那些怕胖怕糖尿病的人,先不要为水果的好处而开心,但有大量研究显示,摄入果汁不仅不能降低糖尿病的风险,甚至有促进发胖和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趋势 。把水果做成果汁,即便是100%的果汁,甚至是自己家里做的果汁,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一样的作用 。
美国研究者对7万多名健康女护士进行了1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体重和生活习惯一致的情况下,每月摄入至少3杯苹果汁和不喝果汁的人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上升了15%,而每天?杯橙汁会增加24%的风险 。研究者还发现,对于超重的人来说,喝果汁最多的和最少的人相比,糖尿病的风险会上升33% 。还有研究证明,用每天1杯白水代替每天一份果汁,可以降低8%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