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文章插图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 12月 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溯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
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
风俗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放纸鹞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初几】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