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

【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其实大多数人应该喜欢宋襄公这样的人?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宋襄公做过什么事,只知道他迂腐不堪,其实宋襄公这人是真厚道,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但是这样的人却不适合做事,做事需要刘备那样的,善于变通 。
宋襄公的仁义
在宋桓公活着的时候,宋襄公就曾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出的兄长目夷,但是目夷坚持不受,最后才作罢 。后来宋襄公继位后任目夷为相,管理宋国朝政 。能这么信任一个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的人,宋襄公不是假厚道,是真厚道 。
也是因为这件事,当时的霸主齐桓公非但没有因为因为宋国是小国而轻视他,反而对他非常欣赏 。在诸侯会盟的时候,齐桓公拜托了他一件事,事实证明齐桓公的眼光是真不错,宋襄公也没有辜负齐桓公对他的信任 。

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

文章插图


周襄王九年,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的宠臣易牙,竖刁囚禁齐桓公,齐国五公子夺齐公之位,太子昭因为势力弱小,逃出了齐国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起来齐桓公曾拜托宋襄公照顾公子昭 。于是,他到了宋国,面见的宋襄公 。宋襄公并没有因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而放弃自己诺言 。他号召诸侯,讨伐齐国,扶持公子昭继位 。
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时候,当时各国内部常常因继承人问题导致动乱,所以齐桓公规定不准更换太子 。各国都是支持的,但是各国都没有响应宋襄公 。只有像卫,曹那样的小国象征性的派人来表示支持 。

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

文章插图


但是宋襄公依然出兵伐齐,由于公子无亏和易牙等人并被齐人所支持,宋襄公这次居然胜了 。公子昭顺利继位为齐孝公 。后来齐国的另外四公子又发生争斗,齐孝公又被赶了出来,又是宋襄公收留了他,再次出兵伐齐,最终帮助齐孝公坐稳的君主 。
在诸侯会盟的时候,宋襄公与诸侯约定不带军队 。但是楚国却违反约定,埋伏好了军队抓了宋襄公 。后来宋襄公在诸侯的调停下,还是把宋襄公放了 。泓水之战的时候,目夷劝宋襄公半渡而击,但是宋襄公以“君子不趁人之危,不击老弱之兵”为由拒绝了 。结果导致宋军大败 。
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齐桓公死后,没有诸侯愿意收留他,重耳在卫国的时候,卫国对他非常轻视,甚至有人给他土吃 。赵衰劝解道:“土代表土地,是臣服于你的象征” 。
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

文章插图

但是刚刚经历泓水之败的宋襄公仍然收留了他,而且对他非常尊重,后来狐偃对重耳说道:“宋国刚刚战败,又是小国,恐怕帮不到你,还是应该找个大国” 。于是重耳离开了宋国,走的时候,宋襄公还送了他们很多东西 。
春秋时期的规矩
其实,也不能说宋襄公完全是愚笨之人 。其实在春秋时期打仗还是很讲道义的,《左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公子成和华豹对战,华豹射了公子成一箭,结果没射中 。准备再射一箭,结果公子成说道:“华豹,你这人不讲道义,怎么能连射两箭呢?”华豹只好放下弓箭说道:“好吧!”结果华豹被射死了 。
现在人很难理解那个时候的战争,那时候双方约定好时间,打仗都是摆好阵势,然后冲锋 。打累了还可以中场休息 。晋楚争霸了很多年,打了很多次战争 。有一次晋国战败,晋国士兵架着战车逃跑,楚国士兵在后面追 。追着追着晋国士兵不跑了,楚国士兵很奇怪,问你怎么不跑了?晋国士兵说道:“车坏了” 。于是,楚国士兵下了战车帮他修好车,两人驾好战车,一个继续跑,一个继续追 。。。
所以宋襄公只是一个老实的守规矩的人,做事虽然有点迂腐,但是做人很厚道,答应别人的事,即便很难他也努力去做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他的思想还像以前一样迂腐就不对了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懂得变通 。
刘备的假仁义
刘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仁义”收买人心的人,但是他做事却不迂腐 。就拿荆州来说,刘表说是要托付给刘备,但是刘表实际上是对刘备不放心 。而且即便是刘表真心想送,刘备其实也控制不了荆州 。蔡瑁历任江夏,南郡,江陵等数个郡的太守,党羽遍布荆州,刘备根本不可能控制荆州 。

宋襄公和刘备谁仁义,刘备为什么不统一荆襄

文章插图


而对待益州,刘备又是另一种态度 。张松,法正等人早就和刘备勾结,刘璋本人又过于懦弱,所以刘备对益州下手毫不犹豫 。
建安十六年,张松对刘璋说道:“军中将领都非常倨傲,不服从管束 。张鲁不听从命令,益州非刘豫州不得安” 。张松一面极力劝说刘璋,一面让法正联络刘备 。于是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率军进驻涪陵 。刘璋迎接刘备,两人把臂言欢,大宴百日,好的像亲兄弟一样 。刘璋并给他送了很多军资器械粮草,准备让他去攻打张鲁 。但是刘璋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兄弟看上的益州 。
张松的哥哥因为害怕阴谋败露,把张松图谋告诉了刘璋,刘璋命人处死了张松 。刘备在法正等人里应外合的帮助下攻打刘璋,刘璋不忍全城百姓和他一起遭殃,投降了刘备 。
刘备并非真的仁义,他只是在需要仁义的时候才会仁义 。
关键是先秦的“仁义”和三国时的“仁义”意思不一样,当时的古义与当时的今义发生了分歧 。
先秦的“仁义”是两个字,是两层意思,“仁”字,是上对下以“仁”,“义”字,是下对上以“义”,按现在的概念,是霸主要对下面的诸侯国要体现出“仁”,才能得到诸侯国的尊重,宋襄公要“仁”,诸侯国才会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
“义”的繁体字,就是下对上的供奉,按照今天的概念,就是缴纳税赋、祭品及供奉 。
先秦的“仁义”,就是居于上位者,必须要爱护下位者,下位者才会心甘情愿向上位者缴纳税赋、祭品及供奉 。
在三国时代,“仁义”连用,已经变成民间美德的一种 。
上对下,下对上,都可以适用,主要意思是这个人舍得利用自己的爱心和钱财??为他人更好生活贡献力量 。
所以刘备行“仁义”,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实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