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文章插图
处处是春色 , 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村村箫鼓声起 , 家家笛声吹奏 , 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
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 , 商人忙着生意 , 农人在忙着耕织 , 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 , 天天都是“人日”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文章插图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 , 来趁元正七 。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 , 日日是人日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释1、醉落魄:即“一斛珠” , 词牌名 , 正体双调五十七字 , 仄韵 。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 。
2、苦:形容执著地追求 。
3、箫、鼓、笛:乐器名 , 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 。
4、祈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 , 麦、蚕代指诸多农事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5、元正七:即农历的正月初七 。
6、翁:父亲 。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 , 此指孙子搀扶祖父 。
7、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 , 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 , 坐卖叫贾 。
8、会得:懂得、领会到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创作背景作者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 , 此词即作者为记述他们途中所见所闻而作 。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文章插图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赏析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 , 初阳发动 , 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 。但是 , 就人之常情来说 , 尽管到处是春色 , 还是要去寻春、觅春的 。
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词中的“南山” , 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 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 。
“村村”三句 , 以及下片“翁前”两句 , 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 , 是作者“觅”春所见 , 这也正是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 。作者先大笔挥洒 , 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 , 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 , 仅此一句 , 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 。
“祈麦祈蚕” , 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 。祈求农事丰收 , 这里虽举“麦”、“蚕”为诸多农事的代表 , 但在“人日”来说 , 农民马上可以接触到的一般来说 , 也就是麦与蚕了 。这时 , 麦田泛出青绿之色 , 蚕在春天的气息里孵化 , 富于生机 。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 , 都同时在农民心头慢慢升起 , 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 。“来趁元正七” , 这句是上片的结语 , 明确指出了特定时期季节性的内涵 。
下片“翁前”两句 , 转入具体的描绘 。“翁前子后孙扶掖” , 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 , 子子孙孙 。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 , 他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 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来 。“商行贾坐农耕织” , 这一组活动 , 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 , 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 , 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 , 语言简练 。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作者简介魏了翁一生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局面中度过 。他以救国、御外、忠君的信念始终不移上陈国事 , 屡遭贬谪 。忧国失意的生活使他滋长了追求哲理和淡泊明志的生活志趣 。他研讨经学 , 教诲学子 , 尊师敬长 , 身体力行 。
南宋学者 。字华父 , 号鹤山 。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自幼聪颖 , “日诵千余言 , 过目不再览” , 15岁时写过一篇《韩愈论》 , 其文已“抑扬顿挫 , 有作者风” 。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 , 时值“南来之衰 , 学派变为门户 , 诗派变为江湖 , 了翁独穷经学古” , 推崇朱熹理学 , 提出“心者人之太极 , 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 , 强调心的作用 , 形成一个学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