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哪些遗嘱呢

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去世,年仅31岁,遗诏令年幼的儿子载淳即位,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时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协理朝政,制玺两枚,一为御赏,一为同道堂,一枚掌握于同治手中,一枚掌握在同治生母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手中,尤此为慈禧后来掌权埋下隐患 。咸丰帝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起辛酉政变从八个顾命大臣手里抢夺了政权,并杀害了其中的载桓、端华、肃顺,从此开始干政,对那些政敌毫不留情的扼杀,哪怕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继位的光绪的控制和管教都是相当的严格 。
同治皇帝载淳在慈禧太后严格管教下性格叛逆,对自己母亲干预朝政极为不满,逐渐放纵自已,野史传闻感染性病梅毒,外加天花,全身溃烂不治而亡,年仅19岁,随后皇后也自尽身亡 。耐何同治无后,只能从同宗兄弟中寻找了一位年仅4岁的载湉作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一生命运悲惨,他当皇帝时大权已全部握于慈禧手中,自己就是摆设,豪无实权,慈禧垂帘听政,后来光绪因变法维新被慈禧囚于瀛台 。
1908年, 38岁的光绪突然暴毙身亡,而在同一天,慈禧也在仪鸾殿去世,光绪皇帝之死众说纷纭,后经专家开棺验尸发现光绪帝是因中毒而死的,所以到现在慈禧是最大可能杀死光绪帝的人 。慈禧在临死前留下了遗言嘱托后人,但是遗嘱的内容令人唾骂,遗臭万年 。
第一条遗嘱是立溥仪为帝 。当时傅仪是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立为皇帝时才年仅3岁,懵懂无知,慈禧以为自己长命百岁,还可以像控制同治和光绪那样控制这个小皇帝,来满足自己更大的权力欲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自己却没有活到溥仪登基当皇帝,最后只得命溥仪生父载沣为摄政王代掌朝政 。
第二个遗嘱是女人不得干政 。当初皇太极根据明朝末期得到教训, 要后人不可以让女子干摄朝政,不过到清未慈禧自己却破坏祖先规矩,当年为了夺权,手段狠毒,早把这条祖训抛到脑后 。然而她的遗嘱是这样说的“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 。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现在想想的确好笑,是极大的讽刺 。
第三条遗嘱是太监不能当权 。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衍生的畸形产物,以前权力并不大,直到明朝的时候,太监的势力达到最高峰,出现像王振、刘瑾这样的大太监,明末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当时的实际权利已经超过了皇帝 。明朝的衰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太监当政祸乱朝纲 。清立国后吸取明朝的教训,限制太监的权利,不让他们干政 。然而到了清晚期慈禧太后却打破这一规矩,极其宠幸安德海与李莲英,并打破祖训"太监品秩不得高于四品"的规定,破格提拔李莲英为二品太监,荣宠一时 。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遗嘱都与慈禧所作所为相悖,但仅从后两条,后宫和太监不得干政,可以认为慈禧也是在为自己生前所作之事进行忏悔,但不管怎样,慈禧太后作为女人能掌朝48年,想必也是有一定政治谋略和手段的……


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哪些遗嘱呢

文章插图


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哪些遗嘱呢

文章插图


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哪些遗嘱呢

文章插图
1908年,11月15日 。凌晨时分 。慈禧像往常一样,起床,即所谓“请驾” 。昨日,也就是14日,光绪帝驾崩 。慈禧终日忙碌于料理光绪帝的后事,没能多加休息,很晚才休息 。
不知为何,慈禧太后的气色非但未有损,反而越发的好了 。起床后,便到了梳洗时间 。宫门外,专门伺候的太监早已静候多时,譬如,专管梳头的太监 。因为慈禧太后特别注重养护,故每日用于梳妆台上面的时间很长 。
梳洗完毕后,一太监喊道:“打帘子 。”专门此事的太监便连忙打开帘子 。与此同时,在场的所有太监皆闻声跪拜,齐呼“老祖宗吉祥” 。其后,用丰盛的早餐 。
【慈禧太后临死前说了哪些遗嘱呢】早上六时 。慈禧开始召见军机大臣,共与皇后(按:即光绪帝之妻,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日后的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等人洽谈多时,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诏书,尊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为太后 。
正午午时 。起初吃午饭时,慈禧还好好地,可吃着吃着,便开始头晕目眩,且这一状况持续了较久 。人将逝世时,当事人多了然,便晓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监国摄政王裁定 。
发完上谕后,慈禧病情越发加剧,便命令军机大臣起草遗诏 。军机大臣将起草的遗照呈上后,慈禧阅后,改了几处,譬如“不得不再行训政”与“回念五十年来”云云 。
没过多久,她便开始逐渐昏沉起来 。后倏忽,眼睛又开始炯炯有神,可这一情形未能维持多久,可见这是回光返照 。
慈禧对这个自己执掌大权好久好久的大清王朝扔出最后一句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 。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自我以后,任何女子不得干预国事,必须好好维护本朝家法,尤其是严防太监专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在笔者看来,慈禧是个女强人,本来应是一枝花,却被推上了砧板,变成了一棵世人皆视为“救命稻草”的所谓稻草 。
过去的都将过去,历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忽悠与愚弄,而是让我们如今这些晚辈,再读时,再晓时,懂得一些道理,让我们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活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最大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