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的传导和转换 让您身强体壮的奥秘—太极微旋生精法



前些天练拳 , 常常追求所谓的“气感” , 练了一段时间后 , 觉得进步不大 , 后来翻出老师的录像和文章 , 细细研究了一番 , 原来老师当初教我拳架时常常要求我要“筋骨胀开” , 当时觉得胀开时 , 常常出现紧张的现象 , 不能很好的放松 , 所以 , 后来到外地工作后 , 自己练拳 , 往往是自己觉得“松”自己觉得舒服 , 感觉好 , 就怎么练 。 现在看来 , 当初老师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
练拳时 , 尤其是 , 要想练出真必须全身骨节全部松松拔开 , 才能节节贯穿 , 所谓“宁让筋长一寸 , 不让肉厚三分”“一寸长一寸强” 。
节节拔开 , 才能为发力打好基础 , 有人练了多年太极都不能很顺遂的发力 , 就是因为没有练出抻筋拔骨的功夫 。 全身骨节拔开 , 感觉全身充胀 , 像有无穷的力量 。 要不但能化 , 也要能打 , 练出抻筋拔骨的“金刚力” , 再练下去就是暗劲、透劲 。 那时候还有谁会怀疑的技击能力?
抻筋拔骨是换劲的前提 , 练了一段时间后 , 会觉得浑身筋骨 , 尤其是腰背胯等部位的骨节有些酸痛 。 适当注意休息 。
抻筋拔骨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所谓”一个阶段 , 一层境界” 。 我感觉在练拳时 , 筋骨拉抻的过程是没有极限的 , 当然这和“软功”是不同的 , 太极拳的筋骨拉抻是整体协同的拉抻感觉 。
如果大家观察仔细会发现 , 一些前辈的图片录像 , 练拳时立掌就是规行矩步的立掌 , 勾手就是规行矩步的勾手 , 现在有些练拳的人说立掌会使前臂紧张 , 不利于放松 。 前些天遇见以为70多的老练家子 , 自称是“某某”名家(暂不透露 , 以免误会)的徒弟 , 观其练拳 , 倒也有模有样 。 只是掌如“C”形 , 身姿不够挺拔 , 没有“身形腰顶” , 向其请教推手 , 竟然是所谓“凌空劲”“几米外发功” , 不禁大呼上当 。 由此可见 , 这就是不重视抻筋拔骨的后果 。 也是未得真传 , 未下苦功 , 可以 , 一念之间 , 对错分明啊 , 练得方向不对 , 绝对练不出真功夫 。 现在我练拳时 , 立掌尽量规矩 , 并不觉得前臂紧张 , 不抻筋永远不能真放松 。
我觉得抻筋拔骨的练法 , 是太极拳的“武练法”姑且这么叫吧 。 现在 , 多数练习者 , 求松 , 变成懈 , 骨节闭合 , 还专注于“气”“神”“空” , 等高境界 , 这就姑且叫“文练法”吧 , 健健身可以 , 推推手也可 , 技击却不行 , 群战就更不行了 。
经常看到有人把太极拳比作“水” , 我倒觉得太极拳像“油” 。 水有透性 , 粘性就很差 , 水可冲击 , 但易散 。 油则不同 , 既有透性 , 又有粘性 , 沾上你就甩不掉 。 岂不正是太极拳的要求 。
1〉其实 , 能抻筋拔骨则练拳时“全身如一条大龙” , 以前看老师练拳常感觉老师的
拳有“龙蛇之象” , 老师与人推手也常常是双臂犹如龙蛇 , 把人缠的不能动 , 不
能进 , 不能退 , 任其摆布 。 老师常说“要骨头能翻 , 骨头能钻" 。
2〉松有助于抻筋拔骨(注意深筋拔骨不是肌肉筋骨松弛) , 而抻筋拔骨做好了才能真正的松 。
3〉拔筋蹬骨简单点讲 , 就是在不用拙力 , 用气血 , 也就是内劲 , 顺四肢头和屁股六个方向向外拉伸 , 拔筋骨都拉开 , 这个简短主要是出现关节酸疼 , 肋骨 , 锁骨等一些活动部大的骨头会经常响 , 在感觉到全身非常灵活 , 空虚的时候 , 就需要进入下个阶段就是搓骨揉筋 。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内劲来搓揉筋骨 , 这个阶段有个明显的感觉 , 好像骨肉分离 , 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 全身所有的地方会有特别酸困疼的感觉 。 也就是所谓的筋骨要松 , 皮毛要攻的意思 , 太极拳到这个程度 , 就算入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