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的中、松、圆、空 太极拳之伤病论( 二 )


?? 中
“大道从‘中’字入门”,那么,“中”是个什么概念?先贤说阴阳和太极,太极即是“中” 。 不错,其形就如“中” 。 因为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太极受控于无极,所以先哲又说:“无极者,真‘中’也 。 ”此“中”真空又为万物之宗,又为修炼归处 。 “中”在天谓无极,“中”在人曰元神,“中”在功谓大轴中脉、元始祖气之窍、黄庭正位 。 大道即“中”,“中”即大道 。 从物象而言,轮之中曰轴心,圆之中曰圆心,球之中曰球心,人体之中是腰脊,这些中心就是核心 。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中心,静则依中而立而存,动则依中而行而变 。 万法万象生于中,千变万化不离中 。 中作为万事万物及其自然规律运化的依赖中心,是无偏无向的中正之理 。 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正者通,通者和 。 既使世间也无不尊崇中正之品、公道之行,人心也是向中也 。 过与不及必失其准,俯仰偏倚必失其衡 。 “衡中准”一体,失准失衡必失于中,失中即谓“出规离道”,所以说失准必错、失衡必过 。 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 。 无极大道的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了道体、道质、道性、道风、道韵之本能 。 认识了道的实质也就悟透了“中”的真意,悟解了中的真情也就通解了道的实质 。 所以,太极拳坚持“中道行”,即依“中”明理明法,层层剥解,步步见功,以至依“中”行拳做势,缘“中”行功和气,本“中”静心归神,从而确立了太极拳中正、中和、中定的行功要领 。 中正在身以调形,中和在机以调气,中定在心以稳步,“三调”相融,归一和中 。
??㈠中正
??中者公,公者平,平者正,至中至正 。 中之以心神,公之以德性,平之以浩然气,正之以身形,正心正气而正身 。 中正,天道之原性,人道之至理,行拳之窍要 。 在古今诸多拳经拳论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闾中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等一类术语要言,而且都是突出从“中”悟道而强调中正之理,把握调身要领 。 太极拳依法练有练身练理,首起第一即要求立身中正 。 欲得中正,首先即头顶、腰脊、尾闾上下自然一线贯穿 。 此初练是以有形立轴为中,从而确立“身中之中正” 。 进而头顶挂天心、尾闾插地心、中间贯腰心,“三心”上下一贯,再成“不身中之中正”,从“身中之中正”到“不身中之中正”,是心意主导功用不断加强、意境不断开展而心连天地的境界升发,都在于牢牢确立“腰为主宰”这一机要 。 而一身如球,五弓合一,顶虚领、尾闾插,中间一线贯腰腹,此一中线乃是中脉,由脉归点乃黄庭正位 。 这是在形体中正层层基础之上的中正质变 。 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落胯、敛臀圆裆等等,都是立身中正的身法细则,而且又都是神意 。 中正而安舒,方“支撑八面转换八方”,“立若平准,活似车轮”,“上下一条线,任凭两手转” 。
??立身中正之要牢持三点:
??1、虚领顶劲 。 意向上,神立泥丸,头顶自然上领,虚领自然而虚灵 。 在形,乃下颏微收照应喉头,从喉分经两耳根、上合头顶百会,如一线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曰此顶劲之势为“顶头悬” 。 顶碗练拳,意就在此 。 顶虚领、神贯顶,如日当空 。 从而确立一身核心和真中,为中正首要而统领一身 。 顶一虚领则精神提起而统身松沉垂中,自有清升浊降、阴阳颠倒、心气相交之情 。 虚领成而虚灵得,致获神清身轻、步稳手活之益,恰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