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的中、松、圆、空 太极拳之伤病论( 五 )


??中正、中和、中定,彼此不离,相辅相成,其中隐藏了合内外、合形神的真意 。 三者统归中而融于神 。 太极拳行功强调“随神从意”、“意领气行”,这种借势通化气机是以无形驭有形、促成内功的真机 。 神为中,纵然身体稍有俯仰或偏倚,但仍不失“动平衡”,此乃“中正之偏”,仍不失自然 。 传统认为,神为理为光,心为机为音,意为法为色,统曰神心意为拳功“三魂” 。 人不可无魂魄,拳不可无神意 。 所以说“势断意不断”、“势断而意连”、“随神从意即自然” 。
??松
??在天曰空,在人谓松 。 太极拳练人体之松融,效天空之虚空 。 松乃太乙练形之功 。 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极拳必须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内外兼修的悟练过程 。
??太极拳之松,是在中正、中和、中定基础上和意清、心安、神定统领下的通身疏沉和融通 。 但绝非常识中的无机松散或松懈 。 松与紧相反相对 。 紧乃“密集紧凑”,故说“不紧即松”、“放开即松”、“舒展即松”、“自然即松” 。 松乃静之体、和之象 。 唯静唯松,故曰“松静” 。 松是内外全松,心安神静曰“内松”,中正安舒曰“外松” 。 唯以内统外方通身全松,成就真松 。 正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也 。 松则意不强用、劲不努使,似有若无,若即若离;身正气和,融融和和,一气浩然,从而渐明一身脱换之境 。 松,关窍开、脉络通、气血畅,意领气行而运化入微、化解阴质、凝练真气、造化内功,从而体证“融通致化”的妙用 。 松,肌舒皮展、节开筋驰、毛窍皆开、气连天地,大开融通新境域,从而悟觉浑然人天之妙致 。 如此松融一身,和其形神,太极拳才不徒手舞足蹈、劳而不获、荒废光阴 。 松功即成,紧在其中;由松入柔,至紧至刚 。 松紧、刚柔,皆阴阳互济,极化互反,本是自然 。 这动静、虚实、柔刚、圆方,其实都是“松紧”的正解,都是混一理象的纷呈 。 从而合应太极妙理而全其武道,成其真用 。 恰是:肌松皮舒身灵便,节开筋长力增加 。
??实践起来,松功又包含了松沉、松静、松柔等内容 。
??㈠松沉
??太极拳无一不重视松功及其养怡大用,而且突出松沉 。 有人还为松沉而辩解,结论是:要松不要沉 。 其实实践体证说明,不松则不沉,不沉则不松 。 故说,即松即沉,即沉即松,松即沉,松沉相因,相辅相成 。 切记这松沉之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阴阳道体而不是一个寂死之物 。 身松则脉通,脉通则气畅,气畅通而力自沉重,这是自然 。 顶虚领自虚灵,气下沉自沉实 。 上领下沉而阴阳颠倒,心气交合而水火相济,这气沉丹田切莫小视 。 松沉和虚灵共存,阴阳相照,相反相成,都为神意所统贯 。 这就犹如携领提衣出洗盆而衣水俱下之情,都是自然 。 太极拳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至于舌抵上颚、提肛及其功用,在此不论)乃向上之意外,而沉肩、坠肘、坐腕、塌腰、落胯、溜臀等等身法要领之沉、坠、坐、塌、落、溜等无一不寓下沉之意 。 这正是太极拳无式不打沉劲的由来 。 就其整体而言,乃顶上领而通身下沉,一领全沉,上下对抻 。 上部空松下部沉实,空胸实腹,恰如“不倒翁”之情(但绝非“不倒翁”之顽实和顽空),自然妙成空松沉稳之效,神气相感、心肾相济之用 。 上部空松以尽虚灵,动静刚柔以尽活用;下部沉实全尽衡准,步履坚实虚实分明 。 步动轻灵是沉稳下的轻灵,没有实足之沉稳,也就没有虚脚之轻灵 。 两足虚实分明,至成沉稳和活步的根本 。 足得中正、重心而沉稳者为实,足依实足活变者为虚 。 实足落地生根,植地如桩,五趾抓地,固若磐石,支撑八面 。 从而虚足转换八方,举步轻灵,落如履冰,步如猫行 。 及至虚实灵换,自成“行云流水”之情 。 一经纯熟,从“有虚实”而至“无虚实”,是“练有归无”的一重境界 。 其实,此无非无,乃无藏妙有 。 “实无实,虚无虚,虚实灵换神不知” 。 如此,这虚实灵换莫测之情就不止限于两足,而是周身太极、处处妙机,虚实变换都是莫测了 。 松沉功夫尽善,腰部基础牢固,下盘功夫与日俱增,太极拳修炼便可慢慢登堂入室矣 。

推荐阅读